|
主题: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业发展历程 [收藏主题] |
金秋十月,蟹肉飘香。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肢矫健,蟹肉丰满,营养丰富,其“蟹中之王”的美名更是冠绝天下。阳澄湖大闸蟹成名已久,但阳澄湖大闸蟹养殖、销售形成产业却是数十年间的历程,从自然养殖,到人工围网试点;从无序竞争,到品牌整合;从单一的卖螃蟹,到如今延伸的螃蟹经济……阳澄湖大闸蟹的成长之路令外界叹服。
上世纪80年代,出自天然水质的阳澄湖水产品已享誉国内,其中尤以大闸蟹最负盛名。1992年起开始试行围网养殖,后逐渐形成规模,2001年鼎盛时期,大闸蟹的围网面积达到14万亩。2002年阳澄湖为环保“让路”,减少围网面积,但每年仍保持2200吨的产量,螃蟹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新加坡等地。
上世纪80年代末,阳澄湖大闸蟹开始成为村民致富的工具。政府办的水产公司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收购,渔民如果捕到100公斤以上,就能以每公斤30元的市场价卖掉,100公斤就能净赚2600元,产品再销往上海等地,颇受欢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规模与产量基本保持稳定,阳澄湖周边居民逐渐意识到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商品性价值,开始在阳澄湖水域内围网养殖。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地,名气逐步打响。据资料统计,在1998年到2000年,一般渔民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大闸蟹最高卖到每公斤400元,奠定了其蟹王之王的地位。
2000年,苏州市政府****相关规定,整顿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市场。2002年开始,苏州市有关方面组织清拆了大量围网,缩小养殖面积,为防止阳澄湖水域周边养殖户多头管理带来的竞争无序,苏州成立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对其经营给予指导配合,同时苏州渔政管理站对其辖区阳澄湖水域实施垂直管理,阳澄湖大闸蟹迈向新的发展起点。
0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设立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由苏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入检验检疫部门、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沿湖各市、区政府、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与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拟定和实施全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的规划和计划;对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养殖环境、技术工艺、产品质量、数量、标志标签、包装和市场等进行管理;受理、管理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及使用等。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开始树立。
之后,阳澄湖大闸蟹不断的挖掘历史文化典故包装,到对会员单位、渔民实施科技养蟹培训、质量监控,阳澄湖周边养殖户大兴蟹业,沙家浜、巴城、唯亭等周边乡镇螃蟹节争相举办,交易市场、蟹庄、度假村等也不断涌现,10年来吸引了近千万中外游客前来品蟹。最终,将阳澄湖大闸蟹打造成了江苏不朽的名牌。 |
|
分享到 | |
支持(0) | 反对(0) 顶端 底部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