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魏宝振围绕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魏宝振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近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一直高度重视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将推动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推动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确保渔业“舌尖上安全”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水产养殖全过程中容易发生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组织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有关社会力量,从队伍建设、渔民宣传、过程管控、疫病防控、隐患排查和规范用药等方面入手,着力构筑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体系自身能力
一是积极协调成立有关职能部门。经农业部批准,全国总站专门成立了用药指导处、检疫与病害防治处,承担农业部委托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各地水产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部门也利用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明确了用药指导及质量安全的职能。二是加强业务培训。近年来先后培训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骨干,药敏试验技术人员和检验检疫实验室操作人员1500余名,初步建立了一只质量安全技术服务队伍,为各地大规模开展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强化用药科普宣传,着力提升养殖渔民质量安全意识
根据国家科学使用渔药的有关要求,连续9年组织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和渔药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技术指导与服务活动。各级技术推广部门每年举办各类渔民培训班3000多个,印发《水产养殖用药指南》等各种技术资料50余万册,组织下乡服务专家10000多人次,接受相关技术咨询与服务人员20多万人次,全年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受益对象突破30万人次,广大养殖生产者的规范用药意识进一步增强,规范用药技能进一步提高。
强化全程管控试点,着力提升质量安全规范水平
一是组织开展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示范试点。针对可能引进药物残留超标的养殖各环节实施关键点监控,强化养殖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控,探讨建立基于推广服务体系的养殖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模式。目前试点县已超过60个,试点养殖池塘面积64万多亩、工厂化养殖5万多平方米、网箱养殖4000多个、监控养殖品种46种。试点区域内抽检水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
二是探索建立养殖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组织建立了全国水产养殖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终端5520个。在试点区域内,2014年查询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消费者达19万余次,基本建立了“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有效监管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养殖水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控。
强化疫病防控服务,着力消除质量安全发生隐患
一是深入开展疫情预警预报。继续组织开展常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和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强化数据统计分析,深入开展疫情预警预报,指导渔民开展防病工作。二是加强疫病诊疗服务,探索建立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缓解渔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诊疗的时效性。目前,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络开展的诊断与咨询活动已达2万人次。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着力厘清监管工作着力点
根据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部署要求,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渔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非法添加物质,组织全国20个省(区、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开展了水产养殖投入品隐患排查。通过排查,确定了养殖水产品的6大质量安全隐患点,隐患主要物质,产生途径和涉及主要养殖品种,明确了今后监管工作的着力点,为开展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