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档专题节目,称,泛滥于德国、英国等地的大闸蟹,在当地其实不乏问津者,只是没有形成风气而已,而彼间的价格要比此间便宜得多。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大闸蟹“西狩”之后,还会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味道吗?
我们知道,所谓大闸蟹,通常指的是中华绒螯蟹,即两只大螯上长着黑灰色绒毛的那种淡水蟹。其被冠以“中华”,乃因中华独有。有人误以为此仅为长三角特产,错了。就中华绒螯蟹这个品种而言,北到鸭绿江,南至珠江,都有它的踪迹,有辽蟹、长江蟹、绍(兴)蟹、珠(江)蟹之分,它们从北向南,恰好勾勒出一条贯通南北的清水大闸蟹分布区域图。
显然,这个分布,符合大闸蟹的生活习性。大闸蟹是一种洄游动物,每年农历八九月之后,成熟了的大闸蟹会离开栖身之地(湖泊),沿江而下,进入江海相交的区域交配,产下蟹苗……有些地方,或离出海口太远,或没有适合大闸蟹生长的湖泊,或没有给大闸蟹走通大海的江河,都不行。
既然大闸蟹分布那么广,为什么只有阳澄湖大闸蟹一枝独秀呢?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具有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四个特点。但我以为这并不是唯一的(太湖蟹也有这些特点),阳澄湖大闸蟹的肥硕、细腻、甜美和漂亮这几个特点可能更能打动食客。但最最关键的,还得看它消费群体的票选。
比如,对于辽蟹,东北人表现得不太热情;对于珠蟹,广东人表现得也不太热情;对于绍蟹,宁绍一带的人同样表现得不太热情(体量较小的毛蟹居然被做成咸蟹、醉蟹),所以大闸蟹被严重冷遇。上海人一直是
阳澄湖大闸蟹的拥趸。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有今天的影响力,基本上是上海人哄抬的结果。苏锡常一带(阳澄湖周边)的人,自然也喜欢吃大闸蟹,但是,由于阳澄湖毗邻上海,市场又大,卖得出大价钱,上海就成了阳澄湖大闸蟹最佳的集散地。很多不谙舆地的人(尤其是港台和来自偏远地区的),跟我说起大闸蟹,往往张口就是,“你们上海阳澄湖大闸蟹”,好像阳澄湖就在上海似的。也难怪,天津鸭梨多么有名,可是天津产鸭梨吗?不产。盛产鸭梨的地方是在河北省的泊镇。天津只是鸭梨物流的集散地,人们只要知道来自天津的鸭梨就行了。把阳澄湖大闸蟹看作是上海的特产,和天津鸭梨的道理相似。
阳澄湖大闸蟹品质好,再加依托上海这个市场,要不蜚声四海也难。有人不免要说,若以现在的盛况度之,阳澄湖大闸蟹风靡全国乃至海外,撇开“上海元素”,有何惧焉?话可不能这么讲,当年若没有上海这个市场,很难想象阳澄湖大闸蟹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据我的观察,要论吃阳澄湖大闸蟹,没有比上海人更情有独钟的了,即使生活在阳澄湖、太湖周边的人,也概莫能外。至少目前,上海人还是消费阳澄湖大闸蟹,或者说是打着“阳澄湖”幌子的大闸蟹的主力。
安徽宣城盛产清水大闸蟹,个大肉鲜,吃过的人无不称赞。可是,宣城的清水大闸蟹就没有阳澄湖大闸蟹那么幸运了。且不说品质,就论物流和时间成本,宣城的差不多是阳澄湖的五倍。舍近取远,谁会干呢?(附带说一句,所谓汏浴蟹、留学蟹等,不少即是安徽蟹充当的)现在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一个问题,倘若有一天真的需要从德国、英国进口大闸蟹,我们能接受吗?没有问题。同样喝葡萄酒,法国的不是来了吗?同样是吃火腿,西班牙的不是来了吗?但前提是它确实在性价比上得全面超过阳澄湖大闸蟹或者其他地方的品牌大闸蟹。从谱系上来说,崇明大闸蟹和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相距也不远,可品质相差不小却是事实。德国、英国的所谓大闸蟹,是中华绒螯蟹的基因不假,须知,土不是中华的土,草不是中华的草,水不是中华的水,空气不是中华的空气,食物不是中华的食物,它们会和阳澄湖大闸蟹一模一样吗?它们会和太湖蟹没有区别吗?我没有尝试过,说不出。不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老话还是管用的。否则,我们何必去吃人家的东西,而且最好是“原装”的。
央视的报道中,有关专家确实说过要引进德国、英国的大闸蟹,原因是,我们自己的大闸蟹,经过长时间的人工养殖,内在基因已经发生变化,主要的问题是个头不够茁壮,而外国的大闸蟹都是野生的,秉持的还是原来的基因,于是,用它来改善国内大闸蟹的体质成为一种可能。我想,这倒是值得尝试一下的。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据专家介绍,
大闸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钙、铁、硒、锌、钾、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助于促进人体组织细胞的修复与合成,提高免疫功能。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瘀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瘀、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蟹肉也是儿童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
阳澄湖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不过脾胃虚寒、孕妇和老人还应慎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适当吃蟹,科学吃蟹,才能美美的品味阳澄湖大闸蟹这道人间极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