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一生要经过半咸水(或海水)、淡水两种不同的水环境。半咸水或海水是河蟹交配、抱卵、胚胎孵化和溞状幼体生活的必要条件,溞状幼体若进入淡水就会立即麻痹死亡。
    溞状幼体的运动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附肢的划动,特别是2对较大颚足的划动,使溞状幼体具很弱的游泳能力;其二是腹部的屈伸,造成弹跳式的运动。两种运动的定向能力较弱,所以溞状幼体基本属浮游性生活,后期溞状幼体还有较强的溯水能力,表明溞状幼体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然而,这两种运动方式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摄取食物。Ⅰ、Ⅱ期溞状幼体多在水表层活动;Ⅲ、Ⅳ期逐渐转向底层,最后常仰卧底部作倒退游动;Ⅴ期游泳能力较强,经常溯水而上。
    溞状幼体的摄食有滤食和捕食两种方式。滤食主要由于2对颚足的不断划动,形成于腹中线由后向前的一般水流,水流夹带着藻类和有机颗粒流经2对小颚,在小颚的众多刚毛的滤取下形成食物团,食物团被送入大颚片“咀嚼”后送入口中。有时较大的饵料流经小颚片,便可抱住而送入大颚。捕食还可靠尾叉的前后摆来实现,尾叉似一把漏勺不停捞取水中较大的饵料,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很易被其尾叉部带至颚足和大颚处,就被大颚“咬住”而逐渐吃掉。尾叉还时时压住大颚部位,起到将捕获物逐渐压入口中的作用。溞状幼体食量很大,消化也快,可以清晰地看到食物团在肠道内的运动情况,平时肛门口拖着粪便。
    溞状幼体期尚未发育鳃组织,呼吸作用主要在无甲裸露的附肢进行。颚足的不断颤动,也有满足呼吸生理活动的意义。溞状幼体因此需要在溶氧高的环境中生活。当水中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都很高时,水中弥散的有机质时时吸收着水中溶解氧,会使溞状幼体有效的呼吸作用降低。当环境溶解氧水平还在其窒息点以上时,即可能造成缺氧死亡。特别当底部沉积大量有机物时,也易造成溞状幼体的夭折。
    溞状幼体对光照度比较敏感,强光照时为负向光性,弱光照却是正向光性。所以,在早晚光照较弱时溞状幼体都在水表活动。这种向光性和其饵料生物的习性相关,也是对食物关系的一种适应性。
 
 
本文来源于金来旺苏州阳澄湖大闸蟹 北京大闸蟹 深圳阳澄湖大闸蟹 广州阳澄湖大闸蟹 深圳大闸蟹 北京阳澄湖大闸蟹 http://www.jinlai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