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增养殖品种。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江苏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等地开始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养殖,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高产,不断增加的养殖密度超过了水体的养殖容量,致使“一龄蟹种”病害频发。为了防控病害,养殖户往往会加大用药力度,甚至滥用药物,导致养殖群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随之下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龄蟹种”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有效养殖产量也极不稳定。为了探索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养殖新技术,本研究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探索出一套稳产、高产、高效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池塘的基本概况
实验池塘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启东市惠萍镇万亩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养殖区。池塘底质为泥沙质,单口池塘面积为1~2亩,长方形,长宽比为(2~3)∶1,池深0.7~0.9米。养殖池塘设提水泵站、进水渠道、进水滤网、排水围网、排水闸、上下排水管、防逃设施、防穴居坡,配置微孔增氧设施并放置瓦片、栽种水草。池塘取水口潮流畅通,水源充足,比重1.001~1.002,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要求,进、排水河分开。
2.养殖模式
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养殖过程包括养前准备、苗种放养、一龄蟹种培育3个阶段(图1)。每年的2-4月进行养殖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淤整塘、翻晒瓦片、消毒除害、沥干晒塘、栽种水草、整理并修复防逃设施和防穴居坡。5月中上旬是苗种放养阶段,包括进水、水体消毒、基础饵料培养、水草培育和苗种投放。5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为一龄蟹种培育阶段,包括投饵管理(选择合适的饵料品种,精准投饵)、水质底质调控(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10~15厘米,控制底质表面呈泥土色、内层灰色,无臭味)、水草管理、越冬管理、病害防控。
三、讨论1.生态健康养殖能有效提高“一龄蟹种”的产量
通过投放合理的蟹苗密度(由每亩1千克,提高到1.5~2千克)、高温时控水温(培养水草占总养殖面积85%~90%以及高温时每天早晨换水1/3,达到降低水温的目的)、控饵料(六成饱)、调控水质、底质环境一系列综合措施,实现一龄蟹种培育时95%以上性腺未成熟和高回捕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同时发现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下“一龄蟹种”的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传统养殖模式),表明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下,“一龄蟹种”具有更高的成活率。
2.生态健康养殖“一龄蟹种”的价格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通过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出的优质一龄蟹种具有:①种质优。天然长江中华绒螯蟹,规格:雄0.175~025千克、雌0.15~0.20千克;②品质好。附肢齐全、规格整齐、大小适中(180~220只/千克)、体表干净有光泽、体质健壮饱满、活动能力强、不带病。因此,其每千克售价比一般“一龄蟹种”的市场均价高出14元以上。
3.生态健康养殖水质调控综合措施
本研究中提出的生态健康养殖水质调控,其核心是在“一龄蟹种”培育过程中,前期培育只添水,中期培育(高温季节)换水,后期培育(秋季管理、越冬管理)添、换水。传统模式的培育过程中,水体调控的方法通常是大排大放,即通过大量换水来调控水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生态健康养殖水质调控的优点在于:通过微孔增氧,根据不同培育期,采取添水或换水或添、换水、水草管理、定期泼生石灰、施肥、检查底质后改底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平衡藻相和菌相,使水质保持合适的透明度,一直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并保持底质处于良好状态,实现生态位点防病的目的。另外,在一龄蟹种培育池中投放一定密度的鳙鱼(通常4~5尾/亩,每尾约重0.5千克,6月20日后投放)或南美白对虾(通常0.6万~0.8万尾/亩,规格0.8~1.0厘米,5月25日后投放),摄食养殖池塘中的浮游动物,保持水体透明度相对稳定,营造良好稳定的池塘生态环境,也能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 董建波 
江苏省启东市海洋与渔业局 刘俊杰 
江苏省如东县海洋与渔业局 杨士杰 
江苏省启东市惠萍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薛卫生 
3.微信号:kxyyzzs 
本文来源于金来旺苏州阳澄湖大闸蟹 北京大闸蟹 深圳阳澄湖大闸蟹 广州阳澄湖大闸蟹 深圳大闸蟹 北京阳澄湖大闸蟹 http://www.jinlai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