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江苏苏州镬底潭水上人家 迷魂簖里一年捕鱼20多万斤 [收藏主题] |
    镬底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南侧,相比于附近的金鸡湖、独墅湖,面积约为1.59平方公里的镬底潭出了斜塘就鲜为人知,但这个与长江水系相通的淡水湖泊,数十年来却是斜塘渔业村最重要的“根据地”。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2006年,原先渔业村村民均原址动迁搬入了公寓小区淞渔社区,原先村里600多户从事渔业劳作的人也大多走进工厂、公司,开始了全新的城市生活。但在镬底潭,依然有十几户渔民沿袭着古老传统从事渔业生产,近日,记者前往镬底潭探访这些居住在现代化园区里的水上人家。     对淞渔社区51岁的金福根来说,也许找不到比镬底潭更让他熟悉的地方了,1983年,当镬底潭还是“车坊乡水产养殖场”时,金福根就在这里撒网捕鱼,一转眼,已经和这潭湖水相伴了30多年。     一艘停泊在镬底潭里的水泥船,就是金福根和妻子朱白妹水上的家。夫妇俩租用了镬底潭160亩水面,布放60只网箱养鱼,还布放了五爿虾簖和一些迷魂簖,专门用于捕捞野生鱼虾。     每天凌晨2点半,夫妇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条小舢板是夫妇俩工作的地方,小舢板不过三米长、两米宽,但却很灵巧精致,船头还有一个容量颇大的鱼舱用于盛放“战利品”。     设置在湖中、用竹竿和渔网围成的迷魂簖是渔民捕捞野生鱼类的古老工具,虽然设备简单,但收获却很少让人失望。迷魂簖与笼梢相连,不小心游入迷魂簖的鱼儿会沿着渔网围成的“走廊”最终游入笼梢。     摇着舢板,金福根和妻子开始收获第一个笼梢。笼梢从外形来看就像一个沉入水面的巨大分层的圆形网兜,直径有一人多高,即便是个空笼梢,从水下把它拉起来也颇需要些力气,如果里面有很多活蹦乱跳的鱼,那更是个力气活。     金福根站在舢板上,笑眯眯地用力拉起第一个笼梢,笼梢底刚露出水面,只见水面上一阵骚动、银光闪烁劈啪作响,“这一笼少说也有五六十斤小鱼!”金福根和妻子开心地笑了。金福根告诉记者:“这种野生小鱼是螃蟹最喜欢的饲料,昨天一天仅小鱼就捕了600多斤,最小的卖给蟹农,大一些的卖给饭店做油酥小鱼,供不应求。”     在记者看来,每个笼梢拎起的刹那满满的都是惊喜。除了小鱼,有些笼梢里跳动着的是成人手臂长的大鱼,少说也有二三十斤。虾簖里的收获也让人喜笑颜开,手指长的大虾黑沉沉地你挤着我我挨着你,密密匝匝。     就像果农扳下成熟的果实、农民收获金黄的稻穗,从凌晨到午前,渔民金福根和妻子忙着把每个笼梢里的“战利品”分门别类地归拢到沉浸在湖水中的网袋里,这是他们收获的第一步。简单吃过午饭,接待完前来收货的买家,他们还要把剩下的鱼虾用船载到淞渔社区门口的菜场,卖给喜欢野生河鲜的居民,忙完这些一般都已是黄昏,晚饭后,夫妇俩就要早早休息了,养精蓄锐迎接明天的辛苦和喜悦。     在合适的天气和季节,忙碌的夫妇俩还会见缝插针在湖里布下丝网。被丈夫夸赞“心灵手巧”的朱白妹娘家并不是渔民,之前也不会捕鱼,但在丈夫的指导下,朱白妹老早就成了一个地道的渔民。坐在船头的她娴熟地拉着丝网,12串丝网360米长,平均几米就会拉起一条鱼,鳊鱼、鲤鱼、鲫鱼……朱白妹说做渔民风也吹得到、雨也打得到,非常辛苦,但只要看到清爽开阔的水面、活蹦乱跳的鱼,就会打心眼里觉得开心自在。     也许正是这份开心自在,虽然在淞渔社区有两套动迁房,但金福根夫妇却很少“上岸”,他们已经习惯住在船上,金福根认真地告诉记者:还是水上干净,黄梅天船上一只蚂蚁都没有!     “我们也许是镬底潭最后一代渔民了。”金福根说这话时又开心又有些失落。开心的是,他的儿子、媳妇都是读书人,是外企白领,孩子们不用再吃这份苦。失落的是——等他们上岸后,没有迷魂簖的镬底潭会不会有些冷清? |
|
分享到 | |
支持(0) | 反对(0) 顶端 底部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