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国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业的发展 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现状 [收藏主题] |
我国古代就有对阳澄湖大闸蟹研究的专著,如唐代陆龟蒙的《蟹志》,宋代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清代孙之骡的《蟹录》等,对蟹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病害等都做了描述。据考证,我国食用蟹有6 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食用的河蟹都是野生的,河蟹自然繁殖生长,天然繁殖的蟹苗洄游到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完全依靠天然饵料生长发育,产量稳定,但数量不多,50年代初全国河蟹年均捕获量约1.2万吨。
我国的阳澄湖大闸蟹增养殖业从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天然蟹苗人工增殖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至70年代末,河蟹主要是天然蟹苗的人工增殖,江、浙、沪的水产工作者、养殖户,在苗汛期捕捞长江的天然蟹苗资源,放于江河湖泊及水库池塘中,完全依靠天然的饵料生物自然生长至商品蟹。采用人工放流蟹苗技术,河蟹产量逐步回升。如江苏省1972-1981年共放流蟹苗183.7吨,1973-1982年共捕捞商品蟹7.2万吨,其中1982年达1.1万吨。与此同时,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相继开展了河蟹人工放流工作。河蟹的分布,从以往通海的江河、湖泊扩大到内陆淡水水域(如新疆、云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从而扩大了河蟹的分布范围。
2. 阳澄湖大闸蟹生态高效养殖阶段 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找国人民“吃蟹难”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但2000年左右小规格河蟹充斥市场,价格猛跌。2001年在苏北渔区,50克左右的小规格河蟹已下跌到每1.5千克卖10元的“跳楼价”,而150克以上的河蟹最低价每千克却在100元以上。据当地水产部门预计,生产小规蟹的养殖蟹户70%要亏本,这已经成为2001年河蟹市场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按传统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已严重影响了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蟹苗的人工繁殖养殖阶段 自1982年起,由于蟹苗的过度捕捞,水利设施的建设,水质污染,通江湖泊日益减少,长江水系蟹苗资源锐减,尽管有的年份稍多一些,但往往是歉多丰少,捕捞天然蟹苗、幼蟹已经远不能满足放流、人工增养殖的需求。所以,解决河蟹苗种已成为发展河蟹养殖的关键突出矛盾。水产科技工作者除了开发新的蟹苗产地外,重点开始研究河蟹人工繁殖技术。到1987年,蟹苗人工繁育场已初具规模,全国有46家繁苗场,繁育池面积2万米2,年繁育蟹苗2 000余千克。
在开发新的蟹苗产地方面,南方主要是利用浙江省瓯江水系的蟹苗,1987年以后每年捕捞蟹苗约5吨左右;在北方主要是利用辽河水系的蟹苗,年产蟹苗1吨左右。在探索河蟹人工繁殖技术方面,水产科技工作者分别采用三条不同的人工繁殖技术路线:
(1)许步邵(19 71)在浙江平湖沿海,利用天然咸淡水池塘开展了河蟹土池育苗,取得成功。研究初期,每亩”仅生产数十克蟹苗,以后土池育苗技术日趋成熟,现在最高亩产蟹苗已达30千克以上。目前,土池育苗已成为我国河蟹育苗生产的主力军。
(2)江苏的水产科技工作者(1983)在江苏赣榆,利用对虾育苗设施,采用天然海水开展工厂化、规模化河蟹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经三代人努力,天然海水工厂化河蟹育苗技术已经成熟,
通常每立方米水体培育蟹苗250~500克。此方式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河蟹育苗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赵乃刚(1975)在安徽滁州,采用人工配制的咸淡水开展工厂化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该项技术对推动我国内陆各省的河蟹养殖发挥了重要作用。
4.河蟹增养殖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我国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很快。河蟹从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池塘养殖、稻田养蟹、鱼蟹混养、湖泊河沟围栏粗养等模式层出不穷。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发展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普及推广速度之快,可以说前所未有。1994年以后,当年育苗、当年养成商品蟹获得成功,尽管商品蟹的规格小,但成本低,风险小,这一技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是重要的致富途径。如江苏省的泗洪、洪泽、盱眙、宝应、兴化、建湖、射阳、盐都、东台,安徽省的当涂、天长,浙江省的萧山等地开始大规模养殖。
自2002年开始,河蟹养殖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高效养蟹阶段,使我国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其技术措施的核心,就是保持养蟹水体的生态平衡。养蟹效益明显提高,出现很多典型,如江苏高淳池塘生态养 阳澄湖大闸蟹 亩效益已超过5 000元,金坛、宜兴等地微孔增氧生态养蟹的亩效益过10 000元,苏州阳澄湖的网围生态养蟹亩效益已超过30000元.
|
|
分享到 | |
支持(0) | 反对(0) 顶端 底部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